2011 April 30 英國皇室婚禮


Princess 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21 April 1926)
and Prince Philip Mountbatten (10 June 1921)
were married at Westminster Abbey on 20 November 1947.


Prince 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Mountbatten-Windsor (14 November 1948)
and Lady Daina Spencer (1 July 1961 – 31 August 1997)
were married at St. Paul's Cathedral on 29 July 1981. 


Prince William Arthur Philip Louis Mountbatten-Windsor (21 June 1982)
and Catherine Elizabeth Middleton (9 January 1982)
were married at Westminster Abbey on 29 April 2011.

2011 April 29 性格心理學
心理學各分支學科眾多,性格心理學是其一。許多家長對於如何教育急躁叛逆霸道的孩子,如何安慰細膩內向寡言的孩子,如何約束調皮撒野過動的孩子感到束手無策;專家建議家長需依性格教養並幫助孩子幸福成長、美麗蛻變,因人的性格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家庭教養和教養環境所形成的。從本質上說性格不可能簡單歸結為幾個因素就了事,那是一個非凡的內在旅程。一個快樂積極、極富創意和思維敏捷的人,雖有良好的人脈關係和動員能力,可是由於做事不重細節、不理事實和自作主張,而被人認為主觀、鲁莽和衝動急躁。一個喜歡在有組織架構和知識性環境工作的人,雖行動和决策都經詳細分析、謹慎思考、能系統性的解决問題,可是由於熱衷於收集數據、詢問細節和追求無誤,而被人認為多疑、嚴肅和完美主義。一個直接、嚴謹、善於掌控人事環境的人,雖自我管理能力強、能果斷的决策和行動、同一時間做很多事,可是由於以目標為導向、缺乏耐心和控制欲強,而被人認為強勢、固執和專橫霸道。一個不冒風險、追求安全感和歸屬感,在行動或作决策之前會先了解别人感受的人,雖愿意支持他人、積極聆聽他人且有很強的勸說能力,可是由於以人際為導向、逃避衝突和拖延遲疑,而被人認為懶散、懦弱和優柔寡斷。單憑人的外在行為去推斷人的性格,容易發生認知偏差,因人會隨著環境與人生歷練,呈現出與內在性格相異的外在行為。知識可以學取,智慧需要親歷積累而漸漸形成,清醒的人一生都在追求終極的平衡。性格沒有絕對。

2011 April 28 後生可畏




2011 April 27 感受
人都有感受,沒有感受的人只是不曾覺察和體會自己的心境,麻木地過生活;可是過於看重自己感受的人,往往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尤其是錯誤的放大自己感受的人,若再加上期望自己的感受被所在乎的人認可和尊重,並得到自己想要的反應,則不但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這等人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為標準,錯誤的自我認知引致錯謬的思考模式,常不自覺的過於誇大自己的感受;為遮掩內心的無力感,他們以激烈的言語和情緒表達感受,除了自覺好像很有尊嚴,事實上問題沒能解決。很多事情的感受都是複雜和煩瑣的,而時間和事實最終能證明許多事。一個不經表達出來的感受,無論是否為他人所接納,在人內心裏仍舊是存在的事實;當需要表達時,可選擇縮小本身的感受而只關注在達到仁善的結果。現實難免會讓人沮喪,人總要學會接受孤獨和被誤解的煎熬。

2011 April 24 復活主日


2011 April 23 復活節誤區
商場陳列著許許多多復活節的應景商品,尤其是復活節兔子和彩蛋。究竟復活節、兔子和彩蛋這三者有什麼關係呢?古老的日耳曼神話傳說中有一位名叫「Ostara」的春之女神,她使萬物復甦,春回大地。每年立春那天,人們都會供奉這位帶來新生的女神。傳說她曾救了一隻被凍傷翅膀的小鳥,將牠變成兔子;由於牠曾是隻鳥,所以依舊保留了生蛋的能力。「復活節」的德語是「Ostern」,一般被認為是從「Ostara」衍生而來,因此復活節被視為「春天的節日」,而兔子後來就作為給孩子們送復活節蛋的使者,並衍生出讓孩子們在復活節當天尋找或互贈彩蛋的習俗。由於天主教徒在大齋節期間不可以吃雞蛋,為了不浪費持續生產的雞蛋,天主教徒便把它們醃起來,然後染上紅色或畫上圖案,在復活節當天送人。紅色象徵仁愛,被染上紅色的雞蛋被譽為「賜福之蛋」。因此,在復活節畫彩蛋、吃彩蛋和送彩蛋的風俗在古代的天主教中早已盛行。在第一世紀,復活節只是用來紀念耶穌的死亡、復活以及升天。後來,基督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復活節吸納了許多慶祝春回大地的異教習俗,也沿用了很多異教的傳統。這些源於非基督教的民間風俗雖有「新生命」的象徵,卻與耶穌復活毫無關係 。

2011 April 22 耶穌受難的面容
倘若我們真的明白「耶穌受難的面容 」就是言說--面容會說話,面容的呈現已是言說,身為有靈的活人,我們唯一的反應只能無地自容;如果能有感受,唯一的感受還是無地自容。倘若面對「耶穌受難的面容 」,我們看到的只是祂臉上的皺紋、傷痕、淚痕、污跡與枯槁,我們等同於再一次將祂釘十字架、再一次侮辱、吐唾沫、鞭打和戲弄祂。面容是主顯(epiphany),面容是啟示(revelation),面容是表達(expression)-- 耶穌才是意義的源頭,而非由我們所賦予的意義的產物。我們就是那群被耶穌責備為「無知瞎眼的人」,我們就是那群「連儆醒片刻都不能的門徒」,我們就是那群高喊「釘祂十字架的群眾」,我們絕對是的。主啊,赦免我的無知,我何等不配承受主的恩典;讓我從主的容顏,領悟人活著的本質,引導我對活著的現象有更深切的明白。

2011 April 20 說不出的糾結

右一為趙善忠牧師--Rev Jone Chiu (1955-2011)

一早打開郵箱,如常的一列郵件。我先打開Calvin的來信,進入眼簾的是:"It is with profound sadness and sorrow to notify you that Rev. Jone Chiu has passed into the presence of the Lord at 10:05 am just now." 默然翻開部落格存檔,有關Jone罹患第三期不治腦癌的記錄,時隔正好一年。在這一年中,我內心偶爾會為此事暗自糾結半天,糾結的同時也在自我調整和理清思緒。面對同學提前離席,我選擇透過文字正視、接受和沉澱此刻被悲傷攪亂的心序。藉由Jone的治病歷程(不管是聽來的、看到的或寫下的),我領悟到一些事:當人生有些事並非按照我們內心真正的喜歡去做時,我們可能因此學會順服;當工作中有些事是為了達成更大的目標而含著淚去做時,我們可能因此學會忍耐;當生活裡有些事是礙於人情而必須放下自我去做時,我們可能因此學會謙卑;當許多是非人事一輩子就算爛在肚子裏都不能說時,我們可能因此學會良善。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Jone, I am sure you are in the best place enjoying the heavenly worship while waiting for our upcoming reunion. I shall turn my eyes upon Jesus for that moment to see you and worship with you again.

2011 April 17 大齋節第六主日


2011 April 13 網媒遭阻擊
2011年4月12日(星期二)《當今大馬》即時新聞:雪州議長鄧章欽今晚在古晉的行動黨政治講座上,告知2千名前來聆聽的民眾,在砂州投票前4天,《當今大馬》網站已經遭到阻擊,無法登錄,屬於一種封鎖媒體的手段。他表示,隨著選戰進入尾聲,相信國陣媒體將全面封鎖在野黨的新聞。因此,他呼吁民眾杯葛國陣及國陣控制的黨營媒體,以示抗議:“我相信我今晚所說的話,將不會被刊登在明日的報章上,我們應該讓國陣及國陣媒體體會到人民力量的威力。”《當今大馬》首席執行員詹德拉(Premesh Chandran)證實《當今大馬》自早上11點起面對外部襲擊,遭到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DDoS)。在尋策化解攻擊之際,《當今大馬》現在已經利用其它管道上載最新的新聞,包括三語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以及《當今大馬》部落格:

2011 April 10 大齋節第五主日


2011 April 4 主啊,叫我能看見!
有一個瞎眼的人名叫巴底買,坐在路旁討飯。他聽說拿撒勒人耶穌經過,就喊叫說:「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吧!」耶穌就問他說:「你要我為你做什麼?」他說:「主啊,叫我能看見!」耶穌說:「你就看見吧!你的信使你痊愈了。」(路18:35-43)有法利賽人和經學家問耶穌:「你的門徒為什麼違背古人的傳統?」耶穌回答說:「你們又為什麼因你們的傳統違背神的誡命呢?偽君子啊,你們把人的規條當作道理去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徒然。」門徒對耶穌說:「法利賽人聽了這話很生氣。」耶穌回答說:「由得他們吧!他們是瞎眼的,卻作了嚮導;如果瞎子領瞎子,二人都會跌進坑裡。」(太15:1-14)耶穌說:「我到這世上來是為了審判,使那看不見的能夠看見,能看見的反而成了瞎眼的。」有些和耶穌在一起的法利賽人聽了這話,就說:「難道我們也是瞎眼的嗎?」耶穌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是瞎眼的,就沒有罪了;但現在你們說“我們能看見”,所以你們還是有罪的。」(約9:39-41)瞎眼常是用來比喻屬靈的盲目,人被自以為義弄瞎了屬靈的眼睛,被世界的價值觀弄瞎了屬靈的價值觀,以為只要遵守律法就是敬畏神,卻無視於屬靈生命的蒼白與無能,結果陷在自己的無知中,過著頑梗瞎眼的日子。屬靈瞎眼是人生中致死的缺憾,被自以為是所轄制,無法經歷神賜予的豐盛生命,靈裡的光景是何等的貧窮。當洞悉肺腑、明察人心的耶穌說:「由得他們吧!」的時候,他們的冥頑不靈與自以為是已到了極點。其實,一顆因謙卑而有的信心便能叫心靈的眼睛得以打開。耶穌說:「你的眼睛就是你身體的燈,你的眼睛健全,全身就明亮;如果不健全,全身就黑暗。所以要謹慎,免得你裡面的光黑暗了。」(路11:34-35)主啊,叫我能看見!叫我能看見自我的軟弱以致我懂得謙卑;叫我能看見別人的剛強以致我懂得讚美;叫我明白袮受苦的真意以致我經歷苦難時能看見袮的作為與旨意。

2011 April 3 大齋節第四主日


2011 April 1 愚人節
佛蘭德斯(Flanders,即比利時)畫家老勃魯蓋爾(Pieter Bruegel 或 Bruegel the Elder)畫這幅油畫的時候,正是16世紀,宗教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處於新教和天主教中間,屬於所有人的大眾文化受到兩面夾擊,因此屬於少數人的所謂「精英文化」佔了主導地位。這表現為狂歡節(大眾文化)與大齋節(教會文化)之間的鬥爭。在當時的人們心中,狂歡節是一個肚滿腸肥的大胖子,大齋節是一個瘦長的老婦人。根據英國文化研究史學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說法,狂歡節代表平民文化,大齋節代表天主教反改革活動家和新教改革活動家對大眾文化的反動。根據教會法,大齋節禁止房事、吃肉、看戲及其他娛樂活動,只能吃簡陋食物,大齋節自然表現為一個消瘦的人。而在狂歡節,人們批評政府、大吃大喝、多行性事,甚至搗亂、放火、殺人,所以狂歡節也是一個大胖子。研究狂歡節的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常常援引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筆下的大巨人龐大固埃(Pentagruel)和加岡都亞(Gargantua),他們的形象與狂歡節的大胖子形象可謂十分接近。不僅如此,伯克Edmund Burke)說,狂歡節不僅與大齋節,而且與平日對立,狂歡節的世界是一個「顛倒了的世界」,例如騎士貴族與平民百姓的身份顛倒,獵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顛倒,僕人與主人、學生與老師的關係也通通顛倒。這是一個無法無天的無序世界,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說,狂歡節試圖把現存的世界秩序顛倒過來。在這種顛倒世界的幻想背後,有着大眾對「樂土」(Land of Cockaigne)的渴望﹕那裡的房屋用烙餅造成,溪水裡充滿牛奶,烤好的豬肉到處跑着,背上插着一把刀,背上插刀的烤豬意象常常在老勃魯蓋爾的畫作裡出現。狂歡節各地不同,但人們都大規模地吃肉和薄煎餅,過節時間大約由12月底到1月之內。老勃魯蓋爾生於尼德蘭(Netherland,低地國家),在尼德蘭,人們大規模地吃雞蛋餅,並在大齋節首日的前一天(Mardi Gras,肥膩的星期二)達到高潮。在法國,人們烹呀,烤呀,熬呀,烘呀,炸呀,利呀,割呀,切呀,又炖肉又釀酒,狼吞虎嚥地吃,暴食狂飲,使人以為這些人要把兩個月的食物一下子全吃進肚裡。在俄國,人們大量地喝酒,就像再也喝不到酒似的。在狂歡節,人們上演戲劇,大多是喜劇,例如法官帶上手鐐,妻子支配丈夫。另外,男女也易服而穿,將抑壓了的性慾和食慾盡情發揮,16世紀意大利詩人曼圖亞紐斯()這樣寫道﹕

欲望戴着面具走過了廣場和街道,
歡樂不受監視走進了每家每戶。

漸漸地,狂歡節也變成了其他充滿氣氛的節日的原型,例如為了紀念被希律王濫殺的無辜嬰孩,人們舉行愚人節,在當日人們會模擬神父舉行彌撒,另外民間丑角扮成牧師向平民大眾講道,人們還要選出愚人的主教和修道院長。在愚人節,兒童也穿起稀奇古怪的衣服,扮成男人女人和神職人員的樣子。然而在宗教改革時,新舊兩派都向大眾文化進行攻訐,神職人員手上最好的武器莫過於教育灌輸,只要以提高識字率為名加強教會教育,他們就可以糾正歪風。他們亦抨擊狂歡節是巫術和具備異端的痕跡,例如五朔節等節日涉及對古羅馬花神的崇拜,新舊兩派也把這些指控搬弄在對方頭上。新教和舊教的神學家更抨撀扮演牧師神父的愚人節褻瀆聖職人員,罪大惡極,天理不容。狂歡節與大齋節之戰最終以大齋節的勝利告終。結果,多姿多采的大眾文化就在宗教改革的聲音和政府權力擴張的影響下漸漸消亡,賸下少數人的「高雅玩意」,成為所謂的「精英文化」,直到文化史學家把16至18世紀的歐洲大眾文化重新發掘出來。(轉載自 http://hk.myblog.yahoo.com/jw!hOK0U.iREQEFzybDpsq2EA--/article?mid=726


華人農曆新年也常落在大齋節期間,新年的心情和氣氛與大齋節的心情和氣氛截然不同。前幾年的大年初一剛好是聖灰星期三,有些教會只好將聖灰星期三的禮儀改到另外一天舉行。我認為教會的節期與華人的文化可以相互配合,可以為兩個節期之間注入新的意義與實踐精神。大齋節期要求信徒靜思己過、禁食克己、靈修禱告,藉著守齋的經驗中,感受上帝對人的愛和寬恕。信徒在農曆新年期間,只要歡笑時保持克己、過節時不縱情慾、凡事節制、勤讀聖經和恆切祈禱,還是可以過一個開心快樂的新年。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裏說過,行善不要在人前、禱告要進你的內室、禁食要梳頭洗臉,這些都說明父神所要求的不是外在行為表現,而是內裏的心思與意念。